專欄文章

我的退休人生我作主 用風險承受度挑基金

主旨:我的退休人生我作主 用風險承受度挑基金
作者:宏利投信


大文、宗芳以及小安在同一個部門共事多年,三人即使生活背景有差異,卻是很談得來的知心好友,平常就會相約一起吃飯,假日還會找時間去喝下午茶,彼此分享心情。

大文與先生育有一子,他們鼓勵孩子2年後大學畢業到國外求學,因此需要及早準備一筆留學基金,再加上房貸還沒還清,每月的固定支出其實不低。所幸她跟先生都屬於資深級員工,薪資自然比一般剛進職場不久的上班族優渥,兩人齊心下,每個月還能攢下一點錢轉進定存,作為孩子的教育基金及夫妻兩人的退休基金。

剛結婚的宗芳則不打算生小孩,繼續享受兩人世界,目前夫妻倆的財務各自獨立,互不干涉,兩人說好每個月各拿出一筆錢來支付房租跟水電生活費,剩下的錢就自理。宗芳跟先生都認為,既然要當頂客族,就要好好照顧自己到老,以免成為彼此的拖累,除了日常就要保持健康的身體之外,更要加強保險及退休計畫,希望老後每個月固定有一筆錢,可以讓兩人一起搬到環境好的養老機構去交朋友跟養老;還有閒錢能跟老友遊山玩水。

單身的小安,薪水雖是三個人當中最低的,但一人吃飽全家飽,既沒有子女,也沒有奉養父母的壓力。她抱持著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不打算結婚的想法,而且認為工作只是生命的一小部分,不想因為賺錢而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及健康。因此她希望找到合適的投資方式,累積財富,而熱愛冒險、旅遊的她,最大的夢想就是退休後每年至少出國2~3趟,完成環遊世界的夢想。


做好規劃 才能作主退休人生

這三位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其實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希望退休時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然而,想要達成這個目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夠的退休金」來支應日常生活所需,生病的時候有錢可以做更妥善的治療,想遊山玩水的時候不怕財庫用罄。

其實對每個人來說,「存退休金」也是人生當中相當重要的一項理財計畫,但有些人因為要養家、繳房貸,常被錢追的喘不過氣來,常因突如而來的急用金而中斷退休金計畫;又或者因為急著要達成退休金的目標,加碼風險較高的積極型投資標的,當市場一有劇烈波動,侵蝕掉資產,也就因為失去信心而中斷投資計畫。

但無論是哪樣背景的人,都需要為自己的退休金做長期規劃,因為當投資時間拉長,就越能用時間複利的效果,有效率的獲取較佳的結果。一般的投資人在做規劃時,可以參考一個簡單的方式,若年化報酬率為1%,持之以恆,以複利計算,經過72年的投資後本金會翻一倍,因此我們可以得知「72÷年化報酬率=本金翻倍的年數」,以此類推,若投資於每年有3%報酬率的投資工具,24年(72÷3=24)就有機會可以將本金翻倍;可是若中斷,就沒有複利可享了。
至於在做投資規劃的時候,則可以把握:


思考你的投資目標

想想投資的目標,是短、中、長期?短期的旅遊基金?還是要做中期的買房頭期款?還是要累積長期退休所需?除了以「投資時間的長短」來做考量之外,也可以從「投資目標」來做規劃,例如,同樣以退休金為前提,宗芳希望退休後每個月可以有固定的現金流來支應養老機構所需;而年輕單身的小安,則是希望能夠存到一筆錢,一圓她環遊世界的夢想。


定義你的風險屬性

過去一般人在談到投資的時候,往往從「投資標的」為主要的出發點,例如:「這檔股票可不可以買?」、「這檔基金績效好不好?」、「這個存錢方案的獲利高不高?」,可是一直把焦點放在金融產品上,卻忽略了自己或許不適合某些產品?

所謂「適不適合」,指的是選擇的金融商品與自己的風險屬性是否匹配,若個人風險承受度較高,卻投資相對保守的標的,可能達成自身設定的理財目標效率會大打折扣;相反,若個人風險承受度低卻投資相對積極的標的,則有可能承擔過多的風險,中途因為擔心受怕而中斷,反而無法達成目標。

因此在選擇投資標的之前,投資人要先「定義自己的風險屬性」,必須同時考量年齡、現有的財富水準、每月可支配所得及可承受的市場波動度等。


選擇屬於你的適合商品

依據自己的風險屬性,來做商品的選擇,例如,能夠承受較高波動、預期能帶來相對較高報酬的人就或許可選「積極型」的投資標的;無法承受市場波動的人則可以選擇相對「保守型」的投資標的,介於這兩者中間的人或許可選「穩健型」投資標的,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風險來換得相對應的投資期待。

以小安為例,她的風險承受度屬於比較積極、能忍受較大的市場波動,可以將預備投入退休準備的資金投入股票投資比重較高的積極型產品,長時間投資下來,有機會獲得較高的預期報酬來支應退休後的旅遊基金。

宗芳屬穩健型投資人,擁有「能夠承受一定程度風險來換取報酬」的特質,可將預備投入退休準備的資金配置於較穩健的產品,或許還可以挑選基金中配息型的類別,藉由每月或每季目標預期的息收,來支應養老機構的費用及日常所需。

對於還在養育下一代又還要預備退休金的大文來說,是三個人當中最快面臨退休金問題的人,大約10到15年後就要從職場離開,再加上大文投資個性保守,資金配置一大部分放在定存,因此建議大文可將部分資金投入相對保守型的產品,來支應退休所需。

同時也必須注意,選定投資標的之後,或許可再搭配定期定額的方式,計畫性的逐步累積退休資產,達成理財目標。

退休後的日子比你想的長 花費沒有比較少 未做財務規劃可能更晚退休

主旨:退休後的日子比你想的長 花費沒有比較少 未做財務規劃可能更晚退休
作者:宏利投信


很多人以為退休的日子不會真的太長,或是有政府相關的退休金支應,又或是覺得有來自子女的支援,因而沒有提早做好足夠的退休準備,但若事情並非照著規劃走,或是臨近退休時才開始準備,只會負擔愈重,可能還有籌備不及的風險。退休困境到底有哪些?


台灣在亞洲區屬於高長壽風險

首先是全球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19年12月公布「中華民國107年簡易生命表」資料顯示,至2018年,台灣人平均壽命為80.7歲,其中男性77.5歲、女性84.0歲(詳圖1),不僅皆創歷年新高,也比全球平均水準,男性為68.6歲、女性為73.1歲,都要來得高,僅低於瑞士、日本、西班牙、挪威、新加坡、義大利、澳洲等國家。

而且統計近10年平均壽命延長了2歲左右,使得台灣老年人口愈來愈多,至2018年7月底時,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達14.2%,顯示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推估至2026年時,老年人口占比將達20%。

當壽命變長卻沒有做好財務規劃,收入不足的長壽生活反而成為最大的風險。以60歲至65歲的退休年齡與平均壽命比較,台灣人要過的退休生活長達15~20年,這是一場宛如人生馬拉松的長期挑戰。

並且,還需考慮到婚姻狀況,當有配偶時,退休規劃必須反映夫婦的共同預期壽命,男女的預期壽命差距,亦會對退休年期產生影響;以女性預期壽命長於男性預期壽命的通常狀況來看,須規劃的退休年期往往得再更長。

根據宏利投資管理的研究數據1,台灣因為男女預期壽命差距高於亞洲區平均值,加上長者勞動參與率偏低,退休金容易準備不足。雖然台灣有較全面規劃的退休金制度、政府在健保、長期照護等社會開支投入大量資源,加上家庭儲蓄率算高,均有助改善其長壽風險。但相對的,若退休金制度不穩定,或是退休福利減少,將會導致長者勞動參與率不得不上升,也就是即使年紀大了,還是得繼續工作,才能提升退休生活保障。





退休後支出不見得比退休前少

第二,雖然健保看小病痛很方便,但年紀越大身體所需的治療也越多,其中很多項目健保並不給付,例如年長者通常容易有關節退化的症狀,如果要換人工關節,又不想用等級低的骨材,就必須自費。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第51條,有12個項目不列入健保給付範圍,其中跟退休生活較有關的包括:成藥、醫師藥師指示藥品;非外傷治療性齒列矯正、預防性手術;日間住院;義齒、義眼、眼鏡、助聽器、輪椅、拐杖及其他非具積極治療性之裝置。

因此萬一臨時需要一大筆醫療支出,又沒有足夠商業保險,就需要從老本中支應,也因此會打亂很多人的退休步調。

第三,退休後的日常支出不一定比較少。退休離開職場後,雖然可以省下不少交通、治裝及外食支出,但這並不一定表示總支出就會比較少,根據宏利投資管理的熟齡亞洲研究報告2 指出,退休後的消費包括教育、生活開銷、醫療護理與住宅成本每年增加3%,尤其是以下三項支出:

1. 住屋相關:多數年輕人沒有自有住宅,需要負擔的是房租及水電瓦斯費等,其他如房屋稅、土地稅、房屋修繕等不需負擔,不過退休族群擁有住宅物業的比例一般遠高於年輕一代,因此會有相關稅負支出,以及退休族群留在家中的時間一般較多,水電瓦斯等公用事業的開支往往較大,這類支出也較需承擔商品價格的波動。另外就是家居維修相關支出,不管是維護、更新或是囤物太多,甚至是斷捨離丟棄物品,這都會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2. 醫療保健:依衛福部在2019年12月公布的「老人狀況調查」中的資料指出,退休後的醫療支出是一般人年輕時的3~4倍,這來自於年紀漸長後身體器官功能退化所導致,若加計慢性疾病等長期照護需求就更為可觀。若不想增加醫療支出,就要想辦法強化身體健康,採取的方法包括運動、攝取保健食品等,也都會增加支出,通常這類花費還是會隨年紀越大而增加。

3. 食物與飲料:雖然隨著年紀增加,人們所需攝取的卡路里可能會減少,但食物仍然是基本的必需,退休族很多因為離開職場,會相對減少與同儕相約在外聚餐的開支,但在家開伙的花費,未必就會明顯低於外食。



沒有做退休財務規劃就得更晚退休

為了因應上述的風險,事實上,台灣人退休年齡已經越來越晚,根據勞動部公布的2018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統計數據,目前台灣多數的勞工自行規劃61歲以上再退休,比率約46.9%。而且從歷年調查結果可以發現,這個退休年齡正逐年往後延,本來在2014年之前,規劃在56~60歲時退休的勞工人數占最高比率,約占35%~42%,但自2015年起這個趨勢明顯改變,至2016年起就有4成以上的人認為要61歲以後才能退休,最高比率甚至逼近5成。這表示台灣勞工寧願留在職場中工作更久以賺取收入、降低老年財務壓力。

在從65歲以上長者的經濟來源比重來看,以自己的退休金或是社會保險給付為最多,若加上政府救助或津貼,占比已經近半,再來是子女的奉養,也占了1/4,只有約15%的來源是靠儲蓄、利息、租金、投資所得等,以及近1成的長者仍需靠工作度日。

這顯示台灣人退休多半靠政府或是子女,但隨著勞保潛藏的危機,以及晚婚、少子化都讓扶養比明顯降低,以家庭來說,以前是4、5個小孩一起分攤父母退休後支出,現在的父母卻很難只靠一個或是兩個小孩扶養,所以必須要有工作或是投資的能力。因此若不想等年老體衰還要面臨退休收入不足的困境,那麼提早做好退休規劃絕對是必要的。

1. 熟齡亞洲系列報告之第五篇—「活得長壽,活得精彩?退休與長壽風險」,2014年6月

2. 熟齡亞洲系列報告之短篇報告—「開支高昂:黃金歲月消費下降的迷思」,2014年9月

了解自己,評估風險 打造豐富的退休人生

主旨:了解自己,評估風險 打造豐富的退休人生
作者:宏利投信


目標日期基金讓投資人依自己退休的時點,選擇相對應到期的基金,但近年市場也有業者推出另一種概念,以「目標風險」為策略的基金產品,讓投資人在規劃退休上,有更多元的選擇。

目標日期基金是依據投資人自行預估的「退休時點」來挑選基金,目標風險類型基金則是投資人針對「自行可承受的投資風險」,作為選擇基金的原則,例如偏保守、穩健或積極的類型,當然相對應的預期風險及預期報酬也會不同。(更多比較請見表1)。


目標風險基金也是適合投資人進行退休規劃的金融工具之一,它能解決投資人在投資時常出現「追高殺低」的窘境,也因為資產配置多元的特性,能幫助控制投資組合的波動。特別是因為準備退休屬於長期投資規劃,投資人若能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的產品,才有機會維持一定的投資期間,達到投資目標。


目標風險退休組合基金,自己決定適合的子基金

考量目標風險型基金對退休規劃的合適性,台灣已有針對不同目標風險策略的目標風險基金,通常有保守、穩健及積極三種策略,隨著目標風險愈高,配置於股票的比重亦愈高,讓投資人依個人退休目標、風險接受度,選擇適合自己的退休規劃。

專家提醒,不論投資人選擇哪一種的風險屬性基金,有個動作一定要做得確實到位,就是「提早開始、紀律長期投入」,愈早開始做退休準備,愈能降低退休規劃的風險與經濟壓力;而透過定期定額有紀律的長期投入,既能累積資產、分散風險,也可拉近自己與退休目標的距離、增加實現目標的機率。

亞洲退休金制度需朝多支柱方案改革

主旨:亞洲退休金制度需朝多支柱方案改革
作者:宏利投信


預期壽命繼續延長,自1997年以來,在已開發國家出生的人,目前有50%的機率其壽命可能超過100歲1。因此,過去設計來用以維持10至15年退休生活的退休金系統,正面臨如何應對可能長達40年以上的退休生活挑戰。 同時,亞洲的生活成本正在逐漸升高。數據顯示,人們想在退休後維持現有生活水準的能力明顯不足。未來退休金的設計可能會從資產累積轉向以提領退休儲備解決方案形式提供終生收入2。

亞洲的多支柱解決方案

鑑於區內多元化的挑戰,一個由多支柱架構綜合解決方案組成的系統,似乎是解決不同族群需求的最佳方法。世界銀行提出五個支柱的退休金架構,並以五大關鍵準則來評估退休金機制是否行之有效:效率丶持續性丶覆蓋度丶足夠性及安全性3。

不少人以為每個月把錢存到銀行帳戶的作法就是準備退休金,這中間隱藏幾項風險,例如沒有考慮到高通膨、低利率,若參考最新的五大銀行平均存款利率三年期1.22%(中央銀行,發佈日期2022/6/20),物價追趕的速度遠高於這個數字,中間的落差得靠有效率的理財策略來補足。


圖 1: 世界銀行五大支柱退休架構
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2013年;宏利投資管理,2019年。

考慮到亞洲各個市場所面臨的獨特情況,每個市場均需要量身訂作的方法。透過多管道丶多種形式的策略以及人與數位化互動的融合來滿足此需求將是最有效的方法。

以馬來西亞為例。馬來西亞於2012年推出自願性第三支柱機制--私人退休機制(PRS),透過年度節稅誘因來鼓勵額外的個人儲蓄。馬來西亞也同時進行教育與推廣活動,如PRS青年優惠,其讓PRS年齡在30歲及以下的會員佔比已上升到將近40%。他們也已推出PRS線上平台,讓追蹤及管理PRS帳戶變得更加容易4。

而香港方面,政府計劃於2022年推出eMPF(積金易)電子平台,讓強積金會員可透過單-帳號登入及管理所有強積金帳戶及投資。該平台應可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及更高的機制管理效率,為進一步降低費用預作準備5。

未來退休金設計重點的—個關鍵創新將轉移至提供終生收入的工具選擇(即提領退休儲備),以確保充足性及管理長壽風險。此項創新對於服務本身資產豐富但收益卻嫌不足的香港退休人士而言至關重要。領先於產業的業者正在努力開發理想的解決方案,以滿足目前及未來退休人士的多元及特定需求。 提高充足性亦需要財務教育及消費者參與。產業應透過結合人力資源與數位化管道的方式,支持香港政府進一步提高公眾意識的努力,以協助民眾根據他們當前的財務狀況評估其退休花費與儲蓄。

為發展第三支柱的改革

雖然亞洲欠缺—個適用於區內所有退休金市場的萬用方案,但由世界銀行提出的退休金的5大退休金支柱架構卻是十分值得參考。目前亞洲第三支柱的發展情況是三大支柱中最不發達者,可以預期在未來幾年,第三支柱的發展將最為顯著。

確實,由於亞洲許多政府處於退休金改革過程的不同階段,因此可以針對其獨特的人口及財政狀況制定具體的政策。在實施之後,它們就可不斷地檢討發展進度,並在此過程中不斷改進。




展望:消費者參與/教育及創新將推動未來發展

儘管結構性退休金改革與戰略性稅負優惠政策對未來的成功至關重要,但亞洲市場亦必須關注消費者的參與及教育工作。我們認為,最好透過多管道丶多種形式的策略以及人力與數位化互動的融合來實現這些目標。香港及馬來西亞已經採取行動來增強其數位化影響力,讓個人更容易獲得與 退休金相關的資訊。(即馬來西亞的PRS線上平台和香港的eMPF平台)。

就消費者教育而言,私部門及政府均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並且最好協調雙方努力。

總體而言,可以預期第三退休支柱將在亞洲強勁發展。關鍵的下一步是透過教育及加深連結度來獲得需求者的支持。畢竟,培養意識是推動任何改革的第—步,使亞洲國家有能力藉此為退休金改革打造自己的永續之路。



1. Lynda Gratton及Andrew Scott,《百歲生活》(The 100-Year Life),Bloomsbury (2016年)。
2. Thinking Ahead Institute硏究,《2019年環球退休金資產研究》(2019年)。
3. 世界銀行的《基於結果的私人退休金評估》(2016年6月)。
4. Focus Malaysia,2019年1月15日。
5. Cheng Yan-chee,「香港將通過eMPF獲得更簡單、更便宜的退休金計劃」,《南華早報》,2017年9月4日。
關於平台

為協助台灣民眾輕鬆做好完善的退休規劃,退休基金協會集結各方專業資源與能量,建構台灣新一代《好命退休聰明理財平台》。此平台提供「好命退休計算機」讓民眾試算退休時可以領到多少退休金,再從退休缺口開始,協助民眾量身訂做個人退休理財計畫,並找出最適合的投資方案,同時介紹專屬退休理財與保障商品,分享專欄文章與影音短片,讓民眾輕鬆了解退休理財知識,提早打造穩健退休生活。.... 詳細介紹

聯絡資訊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
  Email: pfaservice@pension.org.tw
  02-2506-8185
  02-2506-8165
   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50號11樓1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