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台灣女性壓力指數中性偏高 經濟壓力是主要壓力源


聯博投信一直關注社會上的各種議題,特別與天下實驗室合作,共同委託輔仁大學統計資訊學系梁德馨教授進行一項「台灣女性壓力指數大調查」。該項調查於2018年10月份執行,針對25歲以上職業女性,深入剖析其「家庭」、「職場」及「經濟」等三大面向,從中發現台灣女性在生活中的需求與主要壓力來源。
在2,257份回收的問卷調查分析後發現,台灣女性總壓力指數53.2分,屬於「中性偏高」;其中,在家庭、職場與經濟的壓力指數則分別為43.2、50.6與65.7分,顯見經濟是女性生活中的主要壓力。



調查結果指出,家庭壓力主要是來自於「家務承擔」;而職場壓力主要則是來自於「與上司溝通」與「工作內容繁雜」。梁德馨教授指出,台灣女性普遍獨立自主,雖然在調查中多數比例的女性對於選擇從事全職有薪工作具有完全的自主權,但同時也有相當高的比例女性認為,男性比女性更可能投入較多的時間在工作上,而且女性需要承擔家務與照顧家人的責任,顯示出目前社會對於女性的定位仍相當傳統。

至於經濟壓力指數較高,影響的主要原因是「財務保障」以及「退休儲備」,其中又以30至44歲女性,正好面臨結婚、購屋及養育子女等時期,對未來產生較大的不確定性,因而感到較高的經濟壓力。

若再進一步分析,多數女性確實對於退休生活沒有很高的信心。調查發現,台灣女性退休信心指數平均為42.8分,屬於中性偏低。而造成退休信心不足,可歸納為三大矛盾主因:

1. 對退休報酬預期兩極化:對於退休準備的期望,有33.8%女性預期每年報酬率低於3%,另有11.8%女性預期每年獲得10%以上報酬率。無論預期報酬過低或過高,都有可能造成個人的退休理財行偏向過度保守或過度積極的問題,前者會造成退休金累積的速度緩慢,造成退休準備不足;後者,則是將退休準備承擔過高的風險,在市場出現波動時,恐有財富瞬間大打折扣的可能。

2. 對退休規劃過於保守:調查顯示,女性對於退休規劃所進行的投資偏向保守,主要持有的金融資產分別為:儲蓄險(24.9%)、定存(17.9%)及活存(14.7%)。在投資過於保守的情況下,很可能影響退休理財準備的進度。

3. 對退休年齡過於樂觀:調查顯示,雖有逾四成女性計畫在60至69歲退休,但也有超過三成的女性希望在59歲前退休,比率不低。對於這些期待較早退休的女性而言,若沒有更早一步的規畫退休理財,極可能在時間有限的壓力下,傾向投入高風險投資。另方面,還有27.4%的女性沒有規劃退休年齡,在時間點不確定的情況下,理財規劃同樣不易有所依據。

聯博投信董事長翁振國指出,為了改善退休信心,首先就是要及早規劃,提前為未來做好準備。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女性平均壽命83.7歲,若是期望能在59歲退休,仍須準備25年的生活費才能因應退休後所需花費。以每月2萬元計算,在不計入通貨膨脹、醫療與娛樂等開支的情況下,仍要準備至少600萬元以上才足夠。由此看來,一定要提前進行個人的退休規劃。

再者,就是積極投資,尋求專業建議。除了資金部位是退休準備的重要考量,目前看來,女性受訪者在投資理財上遇到最大挑戰是「挑選標的」(20.4%)與「判斷投資時點」(18.4%)。翁振國強調,所謂「積極」並非承擔過高風險,而是要依據個人年齡、需求與不同的風險承受度,設定適當的報酬目標,並尋求專業投資建議與協助。

最後,則是共同管理財務。調查顯示,與伴侶或家人共同分擔支出、管理財務的女性,無論相較整體或是未共同管理者,在家庭、職場與經濟三大面向的壓力指數都來得低,對於退休信心程度也較高。因此,鼓勵女性避免所有家務、財務一肩扛,或是全部交由伴侶管理;男性也應主動參與,將可望營造更好的兩性關係,並與另一伴共同規劃更佳的生活未來。

聯博投信攜手臺灣大學公布2021臺灣投資人大調查結果

臺灣投資人行為指數位於及格邊緣 投資決策偏保守


長期以來,聯博投信致力於協助投資人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持續向長期投資目標邁進,避免行為盲點造成投資虧損。2021年聯博投信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黃從仁副教授合作開發一套結合行為金融學、認知心理學與AI機器學習等技術的「投資行為測驗遊戲模組」,並進行「臺灣投資人大調查」實測,揭開臺灣投資人行為全貌。本調查找出臺灣投資人具有六大投資個性,經深入分析受試者的「投資決策傾向」、「人格特質」與「風險意識」等三大行為特徵群,調查結果發現臺灣投資人投資決策傾向偏保守。

本調查針對20歲以上具有投資經驗的臺灣投資人進行大規模實測。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投資人行為總指數為57分(滿分為100分),位於「中立偏理性」的及格邊緣。該行為指數共由十二種行為特徵程度綜合判定,分析結果發現臺灣投資人的行為優點在於,做投資決策時並不會過度仰賴他人意見,較能理性判斷市場訊息與輿論才做出投資決策;不會過於盲從,且較不短視近利;也不會過度放大自己對投資成果的控制性,過於沉浸在過往的投資成敗中,因此整體投資行為偏理性。

而拖累行為指數表現的主要因素有三:其一,臺灣投資人趨避風險分數為51分、趨避損失分數為33分,也就是說臺灣投資人雖不會一味競逐高風險高報酬的產品,但趨避損失影響著投資人的決策,因此投資人對於「最壞的時代」的感受會比「最好的時代」強烈許多,遇到虧損時投資配置會轉趨保守。其二,親和偏誤程度與現狀偏誤傾向較高,分數分為58分與74分,會傾向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且在市場風向變化或是面對不熟悉投資策略時,臺灣投資人傾向較保守的維持現狀,以不變應萬變。其三,嚴謹認真僅為32分,代表投資人較少積極蒐集資訊,做投資決策時,可能沒有做好完整的研究,較容易僅依手中現有的資訊作判斷。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黃從仁副教授表示,本次的投資人行為大調查有別於傳統的問卷形式,而是開發一套專為臺灣投資人量身打造的線上測驗工具。透過這套沉浸式體驗的遊戲,玩家需在不同的情境中盡力獲得最好的遊戲排名;而臺大研究團隊採用AI人工智慧中常用的機器學習技術,解讀出玩家遊戲行為背後的決策傾向與模式。這套線上測驗工具共找出臺灣投資人具有6種截然不同的投資個性,且根據大調查結果發現,臺灣投資人六大投資個性分佈大致平均,以慢熱型投資人佔19%略高,守舊型投資人15%、直覺型投資人17%、從眾型投資人15%、分析型投資人17%、審慎型投資人17%(附件一)。

資料來源:聯博投信。



進一步進行人口交叉分析,在性別差異分析中發現臺灣男性的投資個性以慢熱型(20.1%)和分析型(18.3%)比重較高,女性則以審慎型(19%)與從眾型(16.6%)相對多於男性。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黃從仁副教授說明,調查結果顯示臺灣男性的投資個性相對理性沉穩,女性則較容易受趨避情緒或他人意見。而影響臺灣男女性投資個性背後的顯著特徵各異其趣,男性相對能較快速掌握新事物或環境的遊戲規則、做決策後較不會後悔、對損失較為敏感、且傾向追求短期的獲利;反觀女性則比較趨避風險,投資行為較為保守。

另一方面,檢視世代差異分析中發現,年紀與認知能力牽動投資個性。目前社會新鮮人(20到29歲),以直覺型為主(28%);職涯初升段(30到39歲)多為審慎型(23.1%);職涯黃金期(40到49歲)多為慢熱型 (25.1%);屆齡退休或已退休者(50歲以上):從眾型 (22.2%)。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黃從仁副教授分析,從調查結果中剪式,年輕人比較缺乏耐心或經驗,較常透過直覺制定投資決策。壯年族群相對重視理性分析而非直覺思考。年長者則可能因為認知能力逐漸衰退或自認已有投資經驗,比較不會積極探索相關資訊,因此有較強的親和偏誤,偏好投資自己熟悉的產品或追隨他人投資選擇。

聯博投信董事長翁振國指出,根據內政部公布「109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1.3歲,其中男性78.1歲、女性84.7歲,皆創歷年新高。臺灣投資人即將面臨更長的退休生活,並需要克服景氣週期的市況變化,若投資出現不自知的不理性行為,將使得退休理財規劃偏離原訂的目標,這凸顯長期投資的重要性。因此,聯博投信提供投資人三大建議,協助投資人克服情緒影響投資決策。



1) 積極投資、擴大資金基礎,退休仍應維持保守投資

臺灣投資人整體投資行為較為保守,這與2018年公布之聯博投信女性壓力指數大調查有相似之處,也就是儲蓄險、活存與定存是臺灣人主要仰賴的退休理財工具。要克服趨避風險的行為,聯博建議,投資不應該走向兩極化,過於保守的持有現金或約當現金之資產,或是深入險境的高風險投資都未必是最適投資策略。而是應該依照個人風險屬性與人生階段,採用不同的理財規劃。


2) 善用多元配置,尋求多元專業資訊

臺灣人普遍有親和偏誤以及傾向維持現狀的特徵。市場變化時,要克服人性上的弱點並不容易,聯博建議可善用多元配置的優勢,利用專業經理人判斷來延伸投資觸角,接觸自己過往不熟悉或是沒有投資過的國家與資產類別。由於市場很少會出現所有資產齊漲齊跌的狀況,即便投資人未能及時反應市況做出調整,運用高度分散的投資組合,適度配置於高品質股票、投資級債券與高收益債券等,如基金經理人也會視市況調整各類股債等資產的投資比重,將有助因應自己的親和偏誤與傾向維持現狀的盲點。


3) 藉助工具認識自身投資個性,截長補短

單憑一己之力克服行為慣性絕非易事,因為投資人往往並不自知。且臺灣投資人較少花時間為投資做足功課,甚至可能誤以為自己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了。聯博建議投資人以輕鬆兩步驟做為投資起手式。首先,建議投資人先「知己」,藉由行為測驗工具或是諮詢專業的理財顧問,幫助自己意識到有哪些行為慣性、或是行為盲點。第二步則需要「知彼」,盡早開始接觸投資市場,善用自己閒暇時間了解市場的運作、投資產品的特色,並多累積投資實戰經驗。


翁振國表示:「聯博投信進入臺灣市場二十年來,『成為投資人長期投資的好夥伴』是我們一路走來的使命。這次很高興有機會與臺灣大學合作,協助臺灣各世代的投資人更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避免因行為盲點導致投資成效偏離長期投資目標。」

附件一. 臺灣投資人六大投資個性與分布

慢熱型 (19%)

面對不熟悉的投資環境或產品,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適應並掌握訣竅。此外,這類型投資人在投資前會願意花時間研究,根據事實做決策,不會過於主觀,可以敞開心胸探索新的事物,較不容易出現親和偏誤。

守舊型 (15%)

「一動不如一靜」是這類型的標誌,傾向維持現狀。為了降低錯誤決策可能產生後悔或痛苦,遇到失敗後就不願意繼續嘗試。但投資行為出現矛盾,遇到虧損會想逃離市場,代表投資行為受到保守心態牽制。幸好這類型的投資人不會一味追求熱門產品,也不會只蒐集能夠支持自己決策的訊息。

直覺型 (17%)

投資決策主要仰賴直覺,不太願意或是沒有想要去蒐集足夠的資料來輔助投資決策。在風險意識方面,這類型的投資人趨避風險的傾向較強,傾向小賠、小賺,可能造成投資沒有效率,事倍功半。

從眾型 (15%)

面對不熟悉的投資環境時,傾向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或是迎合市場潮流。但這類人可以快速適應不同投資環境,也不會因為害怕後悔而無法承擔投資決策的成敗。

分析型 (17%)

具有較佳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是不會花過多時間蒐集資訊,所以常選擇自己熟悉的投資產品或是投資區域。所幸這類型的人沒有過度自信的傾向,若採納專業建議的諮詢,再充分發揮本身分析的能力,可望做出高品質的決策。

審慎型 (17%)

這類型的人會謹慎地蒐集資訊,才會進行投資決策,並具有分析思考傾向,不太會受到市場輿論左右。在風險意識上,這類人較能理性的看待獲利與虧損。但有時候會出現一切決策都在自己掌控之下的錯覺,在蒐集資訊的過程中,會傾向尋找與自己立場一致的訊息,反而可能曲解市場資訊。

通膨來襲、波動攀升? 定期定額投資正是時候!



面對從雞蛋到房價,萬物皆漲的有感通膨來襲,想要荷包不縮水,「好好投資」將是今年重要的功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世界,但2021年經濟的強勁復甦推動股市上漲,讓不少投資人在過去一段時間獲得令人稱羨的豐收。2022年隨著景氣邁入成長期,地緣政治與短期通膨升溫造成市場波動上升,是投資人將共同面對的挑戰。若想投資但又擔心波動過大,不想成為待割的韭菜,不妨以懶人投資法,透過定期定額方式,每月固定投資3,000元或5,000元,慎選標的市場,相信中長期來看,有機會獲得比較好的報酬表現,減少長期投資一路上的顛簸。


1. 好容易!投資理財,起頭一點也不難

每月投資金額門檻較低,不必一次拿出大筆資金,固定由指定銀行帳戶扣款申購指定基金,不用擔心沒時間或忘記申購!


2. 好放心!分批進場,有助於分散風險、平均成本

不用費心選擇進場時機,定時定額分散進場風險,跳脫追高殺低盲點,攤平投資成本。


3. 好投資!耐心度過市場震盪,成就長期投資願景

定期定額的投資效果需要時間夠長才能充分展現,不應該因短線市場波動就隨意終止。只要選擇的投資標的長期前景佳,掌握紀律投資原則,在市場短期大跌時,累積更多單位數,市場漲多時,適度落袋為安。耐心長期投資,最終長期積累的甜蜜果實將相當可觀。

那麼,要選擇什麼基金類型較適合?

在投資標的選擇上,定期定額不妨以市場波動幅度較大,但中長期成長趨勢明顯基金為主標的。舉例來說,聚焦美國高品質成長型類股,相對適合以「定期定額」長線佈局。

回顧過去歷史,美股是少數具備長多特性的股票市場。因為美股匯聚了全球創新能力佳、成長潛力強與經營效率優異的企業等優勢,相對適合作為投資人的股票核心配置首選之一。不過,隨著經濟成長力道逐漸放緩,且市場波動猶存,選股策略須審慎選擇成長、品質、評價三者兼具的高品質股票,才能打造長期續航力。建議可趁早把握時機介入,或以定期定額方式長期佈局。

關於平台

為協助台灣民眾輕鬆做好完善的退休規劃,退休基金協會集結各方專業資源與能量,建構台灣新一代《好命退休聰明理財平台》。此平台提供「好命退休計算機」讓民眾試算退休時可以領到多少退休金,再從退休缺口開始,協助民眾量身訂做個人退休理財計畫,並找出最適合的投資方案,同時介紹專屬退休理財與保障商品,分享專欄文章與影音短片,讓民眾輕鬆了解退休理財知識,提早打造穩健退休生活。.... 詳細介紹

聯絡資訊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
  Email: pfaservice@pension.org.tw
  02-2506-8185
  02-2506-8165
   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50號11樓106室